RSS
 
当前位置 : 主页 > 江阴资讯 >

蝶变,农村集体经济打造“升级版”

时间:2018-04-26 19:02 浏览:

江阴网讯   今天的华西村,早已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对中国农村概念:整齐划一的街道旁是连排成片的别墅,青山绿水间往来穿梭的是国际品牌的高档轿车,千亩实验稻田里活跃着新一代农民的身影,72层328米高的地标性建筑里矗立着一头用一吨黄金铸就的金牛……无论动与静,都印证着这个年产值超500亿元的村庄的富庶与村民的幸福感。


  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,华西自改革开放一路走来,这个原本占地仅0.96平方公里的江南乡村的成长故事,在一定程度上演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。从上世纪70年代“造田”、到上世纪80年代“造厂”、再到上世纪90年代“造城”、新世纪“育人”的方式,华西审时度势,不停顿的改革转型,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

  从“造田”到“造厂”的跨越


  “转型不是我的独创,华西也不是最近10年开始转的,而是从老书记创业伊始就一直在转,从农业到工业,再到三产服务业,转型始终没有停滞过。”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告诉记者。


  华西村,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一样,长时间处于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状态,发端于田间地头的小作坊构成了华西村工业的最早基础。上世纪70年代华西五金厂的成立,标志着华西村从农业向工业转型。在以后的10年里,五金厂为华西村累计创利税135.03万元,不但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,坚定了吴仁宝“无工不富”的发展思路,也走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第一步。


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,值得用浓墨重彩来书写。对于华西村来说,这也是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,因为能把华西村“做大”的天时地利已然到来。不过,彼时摆在华西人面前的问题是,在逐渐饱和的市场环境下,五金厂产品开始滞销。艰难抉择后,华西村瞄准了有一定根基的塑料纺织行业,由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“家庭联产承包制”,华西村提出“集体重工抓粮,个体修补种养经商”。在别人纷纷搞起包产到户、分散经营时,华西村结合人多地少以及已经实现集约化、机械化、规模化经营的实际,提出发展集体经济、调整产业结构,把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,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工作。


  这条路一走就是30多年。这些年来,伴随着华西工业发展的关键词,是“速度”。1983年,经过3个月筹建,华西药械厂开始投产;1985年,华西锻造厂建成,主营产品法兰盘当年创产值548万元;1986年,村民入股60万元成立了华西铝制品厂;同年,华西五金拉丝厂投入生产……如今,华西集团共有控股子公司283家,其中控股一家上市公司,联营参股公司80家。


  特色旅游靓了新农村


  在龙希大酒店采访,身边不时可见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在大厅合影留念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“金牛”…… 每天,少则数千,多至上万的游客,怀着好奇、羡慕、感慨等心情,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涌到江阴,踏进这个已远超出“农村”范畴的村子。“华西名声在外,这次趁着回乡扫墓的机会来华西转转,果然不虚此行。”来自江苏太仓的杨俊豪连声赞叹。7年前,他们村委会组织来华西参观学习,曾有幸听过吴仁宝老书记的报告,“我还清楚记得,老书记解释龙西大酒店高度设计为328米,因为北京最高楼328米,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一致。”杨俊豪回忆。


  上世纪90年代初,聪明的华西人围绕名村、名人效应的发掘,将该村的工业文化、农业文化,以及发展理念融入所建景区当中,大力发展旅游业。如今,旅游开发已成为华西品牌成功运作典范之一,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0万人次,旅游业已经成为华西的重要产业之一。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的话来说,“结合‘乡村振兴’战略,华西就是要打造农村都市,要突出农村特色。”


  发展旅游业只是华西村“造城”的步伐之一,一直以来,华西始终坚定不移推进新农村建设,加快带动周边和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。17年前华西开始帮扶周边村,将周边20个薄弱村并入“大华西”。现如今,华西每年投入9600万元给周边村发放粮食补贴和各项福利,创造了中国农村带动帮扶的创新实践。“华西坚持共同富裕,不是吹出来的,是实打实干出来的。”华西村十一村党支部书记唐龙彪由衷感叹,“当初并入‘大华西’的村都是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的贫困村,目前村民人均收入已从6000多元增长到了三四万元,还特别照顾困难家庭,不能劳动的每月有最低生活保障,困难家庭孩子上学有补助。”


  人才建设催生转型创造力


  “人才是希望,今后最大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。”“如果华西的年轻人不行,那不就是华西今后不行了?”“只加‘财’,不加‘才’,那样就真的会‘富不过三代’。”吴协恩在不同场合多次这样说,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。


  目前,由华西村主导的激光芯片项目已经进驻常州武进高新区,相关团队已与国内知名手机厂商沟通合作,进军5000亿级的大市场。为什么有这么足的底气?“因为我们在美国斯坦福有一个10多人的智囊团队,网罗了各个领域的精英,此次我们在美国投资研发半导体激光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项目,实现了多个‘从0到1’的突破,性能远超同类产品。”吴协恩语气中透露出自豪。“开辟一个新领域,假如没有合适的人才,我宁可不做。”


  在吴协恩看来,未来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,当务之急是要给不同层面的村民都建立起培训计划。华西村在西藏专门设立了一个干部培训基地,让华西的干部和西藏的干部来比一比到底谁艰苦。年轻人也分两个培养方向,为了让华西的年轻人不忘过去,不忘初心,2013年起,华西每年分期、分批送35岁以下的年轻人到贵州“帮带村”,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让他们感受“华西的过去”;2015年,送7位华西青年农民去日本学习种大米,让他们在清苦的农作中感悟到“一丝不苟,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。同时,华西还有计划地输送年轻人到专业学校,甚至到国外去培训,有志于搞创业的送到以色列学习,在高科技发展上有兴趣的送到美国培养,通过对年轻人专业技术的培养,不断孕育未来华西的希望。


  “我们始终这样认为,华西的转型发展,必须依靠科技创新。创新既不能‘赶时髦’,更不能‘喊口号’。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,为创新之树‘施肥增养’,方能催生更多更新的‘创造力’。”吴协恩说。